政府在最新施政報告中提出,於七個指定地區試行"跨區地積比轉移"措施,旨在提升市區重建誘因,優化土地資源配置。重點如下:
地積比率提升與轉移
業權人於指定地區進行私人重建項目時,可獲適度增加地積比率。新增樓面面積可:
- 用於原址重建;
- 轉移至北部都會區或其他地盤;
- 按市值折算為金額,用作抵扣地價(包括投地、地契修訂、原址換地等)。
記帳抵扣機制
政府將以記帳方式記錄折算金額,於業權人日後涉及土地修訂項目時,從應繳地價中扣除。
重建計劃推進:
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,房委會將於年內公布馬頭圍邨及西環邨的重建方案,並研究模範邨重建可能性,以應對樓齡高、維修困難及成本上升等問題。
此政策有望提升市區土地再利用效率,為業界提供更具彈性的重建操作空間與財務安排。當局在七個指定地區推行"跨區地積比轉移"試驗計劃,對於地產發展商而言,具有以下幾項重要影響:
發展彈性提升
地積比率增加:在老舊市區進行重建項目時,可獲得額外地積比率,提升原址的可建樓面面積。
新增的樓面面積可選擇:
- 用於原址;
- 轉移至北部都會區或其他地盤;
- 按市值折算為金額,用作抵扣地價。
財務誘因強化
抵扣地價:業權人可將折算金額記帳,於日後涉及投地、地契修訂或換地時,從應繳地價中扣除。
降低重建成本:此安排有助減輕重建初期的財務壓力,特別適用於業權分散或地價高昂的地段。
土地資源優化
策略性配置:發展商可根據市場需求及規劃限制,靈活調配地積比率至不同地盤,提升整體回報。
促進舊樓重建:針對老化建築密集地區,政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重建誘因,有助推動業權整合。
行政操作注意事項
記帳機制:政府將以帳目形式記錄地積比轉移金額,發展商需妥善管理各項項目之間的抵扣安排。
規劃配合:轉移地積比率需符合目標地盤的規劃條件及地契要求,涉及複雜的行政程序。
此政策將地積比率轉化為具流動性的資產,為發展商提供更具彈性與創新的操作空間。